想想看,在没有现代科学和教育普及的时代,他们的大众传播事业又能有什么招?
四
“上帝死了”,是尼采在十九世纪的判断。但上帝这一符号所聚的人民
怀,在神学动摇之后并未立即断
,而是
一
隐形的延续。如果人们注意到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多
自僧侣群
,然后从卢梭的“公民宗教”中
会
宗教的世俗化转向,再从
克思的“共产主义”构想中听到“天国”的意味,从“无产阶级”礼赞中读到“弥赛亚”“特选
民”的意味,甚至从“各尽所能,
需分
”制度蓝图,嗅
教堂里平均分
的面包香和菜汤香,嗅
土地和商社的教产公有制,大概都不足为怪。这与
泽东
调“为人民服务”,宣称“这个上帝不是别人,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”(见《
泽东选集》),同样
有历史
——
及其同辈志士不过是“奉民若天”这一古老
统的现代传人。
这样,尼采说的上帝之死,其实只死了一半。换句话说,只要“人民”未死,只要“人民”、“穷人”、“无产者”这些概念还闪耀神圣光辉,世界上就仍有潜在的大价值和大理想,传统德就保住了基本盘,至多是改换了一
包装,比方由一
前科学的“上帝”或“天
”,通过一系列语词转换,蜕变为后神学或后玄学的共产主义理论。事实上,共产主义早期事业一直是充满
德激
、甚至是宗教
的,曾展现
一幅幅圣战的图景。团结起来投
“最后的斗争”,《国际歌》里的这一句相当于《圣经》里lastday(最后的日
),迸放着大同世界已近在咫尺的
觉,苦难史将一去不复返的
觉。很多后人难以想象的那些赴汤蹈火、舍
就义、
生
死、同甘共苦、先人后己、
不拾遗,并非完全来自虚构,而是一两代人
骨的亲历
记忆。他们
心中燃烧的
德理想,来自几千年历史
的雅典、耶路撒冷以及丰镐和洛邑,曾经一度沉寂和蓄藏,但凭借现代人对理
和科学的自信,居然复活为一
政治狂飙,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呼啸了百多年,大概是历史上少见的一幕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