续问:“先生又为何不把剩的石亭脂也称量一,看看石亭脂减少的分量,是否正好是银朱和次朱多的那一两五钱?”
其实如果照后世化学反应的方程式,汞的原量是200,硫的原量是32?。
要是一斤银,完全和硫反应,生成硫化汞,那得到的银朱质量应该是18.56两,那应该是多2两五钱多。
现在银朱和次朱重量之和,比银质量仅多一两五钱。
应该是银并未和硫完全反应,最后的产除了银朱(硫化汞),还可能包括分氧化汞(次朱),还有少量未反应的升华又凝结的银,所谓“银自成粉,贴于罐上”。
不过朱由检当然不会把后世的知识提前说来,他现在和宋应星的对话,完全都是在当时人本的知识范围之。
宋应星对朱由检的问题又是一愣,迟疑片刻,脸微红:
“不瞒陛,臣关于用银炼制银朱,这前后分量变化,乃是抄自李时珍写的《本草纲目》,臣自己却没有过。陛既然如此说了,臣回去之后,一定自己动手炼制一,看看前后分量变化究竟如何?”
朱由检听宋应星这么一说,有些哭笑不得。
亏自己如此赞扬,原来宋应星这段是从李时珍那里抄来的,而李时珍的容则估计是从教炼丹的记载那里引用来的。
自己并没仔细看过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还以为是宋应星自己动手实验,原创的实验描写呢。
薄珏听两人讨论,却也产生了厚兴趣,他嘴:
“庚兄,你既是要回去自己炼制,动手实验。在将银和石亭脂密封泥罐之后,可先连带泥罐一起称重,待烧炼时辰到后,先不必打开泥罐,再称一次重量,看看是否和最开始相同。”
宋应星皱眉:
“这自然是相同,岂有烧制之后,分量不翼而飞的理。吾在《论气》中便说:
‘天地间,非形即气,非气即形。’,‘由气化而形,形复返于气’,这气不生不灭,自然不会无端减少。这银和硫质烧制之前是多重,烧制之后,化成银朱,这分量之和自然也依旧是多重。”
薄珏:
“庚兄此论,倒是和嘉靖时肃公,王浚川先生所论相合,浚川先生说‘气有聚散,无灭息’,正是此理。
“不过理是这个理,还是需要自己动手验证一。庚兄不验证,吾回去之后,也要亲自动手验证。”
薄珏说的王俊川先生乃是嘉靖时期曾任兵尚书,加太太保衔的王廷相。
这王廷相和王明是同时之人,也是一个文才武功双全的全才。
只不过他在哲学观上和王明截然对立,对王明的心学有很激烈的批判,对王明本人也颇多嘲讽。
王廷相的哲学观念,用后世标准看,颇有几分彻底的辩证唯主义,历史唯主义的味。
这“气有聚散,无灭息”的质守恒思想,也是他颇为调的一。
不过因为王明心学风太盛,以至于同样算是一代大哲,注重研探自然理的王廷相并不太受人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