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玄幻奇幻
  3. 元末翘楚朱元璋
  4. 第十章 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 元内讧

第十章 保六合朱元璋大智大勇 元内讧(3/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瓦梁垒城距离主城10丈(约32米)。东垒城14丈(约44米),墙2.2丈(约7米),分两层,颇有艺术

层是分开的三座三跨石砌拱桥。不算阶梯,14丈(约44米),宽1丈(约3.2米),1丈。

中桥贯通,桥面平坦,前后均有拱形门,前门有两扇门板。前后门均有石条阶梯,2丈(约6.3米)。左右两桥前面断、封死,在外侧各开一个3尺宽的小门,有石条阶梯到河岸。石梯2丈,后门也有石梯,2丈。

三桥之间沿岸用6.5尺(约2.06米)宽的夹土石墙筑封,上铺石板,与桥面平。上面外两边砌筑一尺宽的砖墙直到天面。三座桥的边缘同样如此,青砖到,上面铺木板。天面一周砌筑带堞女儿墙。正面墙有29个垛,宽约1.6尺。

在天面,用原木梁架空成楼,架檩设椽铺黑瓦。瓦为四面坡。在中桥后端两侧设置木梯上楼,上两层四周连通,形成回廊。平面成“曰”字形。层可屯兵。

在垒城正面两角,沿左右滁河东岸,还分别垒砌了30丈(约95米)的战墙(俗称垒墙)。战墙靠城角一侧宽一丈(约3.17米)。墙宽1.3尺(约0.4米),以青条石垒砌,3尺(约0.95米)。因石条不够,上面用青砖砌筑,约0.8尺(0.25米)。总约1.2米,弯腰隐蔽和直立击恰到好。士兵通过垒城侧门、石梯可以战墙区。

瓦梁垒及垒墙全完工后,总74丈(约234米),成为六合城的屏障。李璟偏安江南的信心满满,将六合改名雄州。他一都不明白,跨河建垒不过是一个愚蠢的构思和行为。

瓦梁垒被宋军攻破后,木构瓦棚被烧毁,垒墙的砖墙分全坍塌。赵均用的红军占领后行了修缮。

朱元璋带兵赶到六合,带上郭兴、郭英、周德兴及张德胜登上瓦梁东城。

前地势开阔,一平川,便于布阵攻城。而瓦梁垒跨河而建,反而减弱了滁河的天堑作用。这条支由北而来,在六合城东南角滁河,有40来米宽。如果瓦梁垒及战墙在西岸临河而建,可隔杀东岸的敌军,易守难攻。

面临五倍于己的元军,朱元璋心的防御署。他首先要求赵均用的参战队全换上百姓的衣服。接着要求友军在垒城后面左右滁河西岸打一排3.8尺(约1.2米)的原木作为战墙,与垒墙同。然后命郭兴、周德兴各带200名弓箭手成两排隐蔽其后。

据保卫濠州城的经验,朱元璋安排郭英带领58名弩箭手、58个短矛兵防守垒城。每个垛由两名弩箭手、两个短矛兵防守。

在垒城左边战墙后署赵氏友军的200名弓箭手,右边战墙由赵德胜指挥郭英的200名弩箭手,均为两排,行阻击。另外安排双方100个矛兵和100个手刀兵在瓦梁垒层待命。

垒城战墙的弓弩手从两侧对借助云梯攻城的元兵构成大威胁,因而成为元军首先攻击、消灭的对象。朱元璋的策略是:当元军冲近战墙,就撤回弓弩手,由矛兵迎战,手刀兵合。如果元军攻破战墙,队就撤回垒城,由对岸战墙的弓箭手杀。郭兴、郭英其余的弓弩手和步兵待在垒城后面作为伤亡减员的替补。

六合主城的防守,朱元璋安排友军2000人防守北门。署耿再成2000人、费聚2000人分别防守西门及瓦梁垒西城。华云龙、张赫2000兵防守有壕沟浮桥的南门。南门和西门是退路,必须确保。

吴良、吴祯各领1000兵,隐蔽在城西南约10里驿边的山涧两旁,作为六合失守、撤退时的接应。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章节目录